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娄底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娄政办发〔2022〕2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娄底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16日
娄底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
为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1〕5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能力建设,严守安全底线,落实属地责任,为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三高四新”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娄底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组织完善、技术先进、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实现干旱区域飞机增雨作业全覆盖。到2035年,力争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大气污染防治、重大活动保障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重点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二、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把增雨抗旱、防雹减灾作为保障粮食生产丰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以我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金秋梨、黄精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强化动态监测和区域联防,建立区域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模式,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粮食稳产增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娄底市资江保护条例》、《娄底市孙水河保护条例》,因地制宜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在饮用水安全、水源补给、水库蓄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作用。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加强娄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湿地保护、生态脆弱区修复等的重要手段,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监测评估,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计划。围绕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探索开展改善空气质量的人工增雨科学实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水文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五)做好应急保障服务。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多部门参与、军民联合的应急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应对森林火险火灾、异常高温干旱、大气污染防治、枯水期地表水生态环境、流域重金属浓度超标等重大事件的应急会商工作机制。加强强对流等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根据重大活动保障需要,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演练工作机制,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娄底军分区、市水文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三、增强基础业务能力
(六)完善监测站网。依托全市现有的183个区域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加强降水、干旱、高温、大风等监测能力。依托娄底国家气象观测站,建设1部风廓线雷达,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垂直监测能力。各县市区各建设1套微波辐射计、雨滴谱仪和2套移动式自动气象站,增强人工影响天气现场指挥和效果检验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七)增强作业能力。依托新化春田机场、桥头河通用机场建设飞机作业基地,提升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优化地面作业布局,根据干旱区划、“水网建设”(衡邵娄干旱走廊北部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梅山灌区工程需要,在全市布设5个标准化固定作业炮点和31个规范化流动作业炮点,完成1套双管高射炮自动化改造,列装2套以上新型高安全性能增雨火箭。在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涟源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雪峰山脉生态屏障区、紫鹊界梯田等外围迎风面建设地面碘化银烟炉站点,提升旅游景观保护区和资水、孙水、涟水、侧水等重要河流生态区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推广运用高效安全绿色作业弹药,探索水上作业船、无人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方式、新手段。(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文旅广体局、市林业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水文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八)提升科学作业指挥水平。建设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型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和市县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提高决策指挥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预报准确率。加强跨区域、跨部门作业协调,提高空域申报效率,提升指挥调度、区域协同水平和作业指挥的精细化程度。充分利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编制“一图一表一计划”,即全市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服务作战图、周年服务一览表、年度工作计划,提升农业抗旱、冰雹防御、森林防灭火、重污染天气防治、水库增蓄和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等科学指挥应用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四、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九)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气象、科技等多部门协同的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支持开展人工增雨(雪)、人工消雨、人工防雹、重污染天气干预等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信息化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十)加强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依托工程建设和科研项目,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不同梯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基层作业队伍建设,根据作业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专业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健全聘用管理制度,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伤害和公众责任保险等保障制度,按规定落实津补贴政策,充分保障合理待遇。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五、健全安全监管体系
(十一)落实安全生产属地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底线要求的观念,严格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的通知》(湘办〔2018〕41号),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责任措施。将人工影响天气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监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具体问题,严格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审批。依法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十二)加强重点环节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气象、民爆物品管理等法律法规,健全部门紧密协作的联合监管机制,常态化联合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各部门要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的储存运输、作业安保、人员备案、作业站点巡查、空域申请、射界管理等环节安全监管,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开展。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指挥调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娄底军分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十三)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作业装备安全技术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采购作业装备和弹药,加快列装更高安全性能的作业装备,限期淘汰落后和老旧装备,适时更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专业车辆,充分发挥军队对作业弹药存储的协助作用,加快推进市县作业弹药集中存储仓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推广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对重点场所、重要装备、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控和实时风险监控预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娄底军分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六、完善保障机制
(十四)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区域协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要加强对本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定人员队伍,提升队伍素质。(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委编办、市人社局)
(十五)完善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实时通报人工影响降雨作业时点和影响范围,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协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作业能力建设、业务运行保障、科技研发攻关、监管协调以及空域保障等方面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十六)加强经费保障。将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划。各级政府要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当地政府预算,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建设、运行和作业保障、关键技术研发等。统筹中央和省、市级资金,对经济落后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和作业任务重的地区给予支持补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
(十七)加强科普宣传。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融入气象科普基地、防灾减灾基地和科普场馆等内容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科协)